在古代,妇女的发髻一直被看做是女性美丽的重要体现。因此在古代的服饰中,发髻的造型和名称都被赋予了很多的意义和象征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七大古代发髻名称,以及这些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韩侯发
韩侯发是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张辽喜欢的发式,它的特点是将头发梳起后,折成两瓣。韩侯发的名称来自于魏国丞相曹魏的宰相韩馥,这个发式的流行主要是受韩馥的影响。
枣核发
枣核发又叫圆团洗髻,主要是将头上的秀发竖直梳起,最后双手捏住发尾扎成一个靠左的圆形。据说这个发髻名称来源于枣核的形状。
双燕发
双燕发是中国古代女子头发造型中比较流行的一种,它的特点是将头发分为两束,然后梳成向上的鸟燕翱翔的形状。这种发型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清雅高贵的气息。
姚黄发
姚黄发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发式,屈原的传记《列仙传》中记载有此类头饰。姚黄发需要将头发分成十二股,再用发钗钉好。这种发髻看上去似乎比较臃肿,但实际上非常有气场。
七托蕊
七托蕊是一款波浪状的头饰,由琼花、地莲、芍药、黄泥等七种不同的物质制成。古代女子选择七托蕊作为发髻的象征,是因为七是个吉祥的数字,同时七托蕊发髻造型能够体现女子优美曼妙的身姿。
芙蕖发
芙蕖发是流行于古代南方吴地的一种发髻造型。它的特点是髻魁较大,其他部分则略显细小,整体呈现出类似于芙蕖花的形状。古代女子钟爱这种发髻,是因为这种发式可以增强女子柔美的气质。
再造发
再造发是古代发髻名称中非常常见的一种,顾名思义就是将头发重新梳妆理。虽然再造发的造型多样化,但总体上比较简洁,适合上班族和学生党的日常搭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