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论语》中,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:孔子的弟子曾问他的理想国是什么样子的,孔子回答说:“我所欲于天下者, 鲜矣!唯有《诗》之义,又何必谈『钦定之于天』?《诗》云:『鲤鱼之背,有余焉。』水行则遂,以至于旱;车行则迹,以至于深。』是行也者,居大不易。『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;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』”
这则故事中的鱼,是孔子为他的理想国所欲而得到的动物象征,也是孔子晚年时期所留下的思想遗产,受到了后世诸子百家的深刻思考和解读。汉代的班固在他的《汉书》中,就用篇幅介绍了《鲤鱼之背》这则故事,强调孔子谈及自己对于中国伦理道德体系、政治组织方式、宗教信仰制度等方面的理想追求。
事实上,孔子的《论语》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和思想宝库。其中丰硕的哲学思考和伦理道德体系,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、文化积淀、人伦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鱼我所欲也翻译出来就是“我所追求的,仅如鱼带余波的余量。”,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于道德、法制、治国等方面的思考。如今,以《论语》中的这则故事为引发,探讨孔子思想意义,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与发扬。